踏访西安热土 传承精神根脉:从千年文明到红色印记
(通讯员:黄诗雅,审核员:周诗雨、肖乐维)
从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到承载千年文明的博物馆,从见证革命风云的旧址到还原历史转折的剧场,7月15日至7月18日,在湖北科技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志雄的带领下,“青春思政课·青马延西行”湖北科技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队来到西安,开启一场融合红色记忆与中华文明的实践活动,每一处足迹都深深镌刻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精神的传承。

7月15日晚,李志雄为“青春思政课·青马延西行”湖北科技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队召开动员大会,为即将开启的实践学习注入动力、指明方向。

会上,李志雄结合团队实践与青年成长,对成员们提出四点殷切期望。一要深学细悟,以积极主动之姿汲取知识养分,增长过硬才干;二要淬炼思想,深研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要勇立潮头,在实践中展现青春朝气,更要高标准严要求,诠释青马担当;四要躬身力行,善用时代工具,提升服务本领,做到“遇问能答、遇策能对、遇事能办”,将所学所悟转化为服务人民、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青春力量。

松柏苍翠,守护不朽英魂;丰碑巍峨,诉说峥嵘岁月。团队成员怀着崇敬的心情,在西安烈士陵园前肃立默哀、敬献花束。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凝视着历史的沉重;一颗颗赤诚的心灵,感受着信仰的纯粹。革命先烈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穿越时空,激荡心魄。他们誓言要坚定不移地传承和弘扬烈士精神,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转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强大精神力量。


步入“华夏宝库”,触摸文明根脉;开展深度调研,探寻红色基因。陕西历史博物馆内,从石器时代的粗粝石斧,到商周青铜的庄重纹饰;从秦俑军阵的磅礴气势,到汉唐丝路的瑰丽珍宝,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与艺术的完美交融。团队成员们在千年文明的殿堂里沉思,在红色文化的土壤中求索。他们向八方游客发放问卷,倾听大众心声,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认知现状与传播路径。这不仅是历史的回望,更是精神的溯源;这不仅是文物的欣赏,更是文化自信的培塑。璀璨的华夏文明,正是滋养红色精神的深厚沃土。


探访历史转折地,汲取民族大义魂。西安事变纪念馆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定格了风云际会的瞬间;一件件无声的遗物,诉说着赤诚爱国的情怀。团队成员们循着历史的足迹,走过“历史的转折——西安事变史实陈列”“赤诚爱国无悔情——张学良将军生平陈列”,最终驻足于杨虎城将军的止园别墅。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力挽狂澜于既倒、促成合作御外侮的壮举,让成员们深刻体悟:在民族危亡之际,个人的抉择关乎国家的命运;在历史转折关头,无畏的担当方能书写壮丽的篇章。这次寻访,不仅印证了课本知识,更是对民族精神源头的深情触碰与汲取。


走进“红色桥梁”,感悟信仰灯塔。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里,陈旧的信件,字字句句是必胜的信念;朴素的军装,针针线线是奋斗的艰辛;简陋的居所,角角落落是忠诚的坚守。从情报传递到物资转运,从培养革命力量到宣传抗日主张,每一项工作都充满挑战,每一次行动都冒着生命危险。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先辈们以智慧克服万难,以勇气直面生死,为民族解放立下不朽功勋。这次红色之行,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的坚定信仰和无私精神,和平年代更应铭记历史,将八路军精神融入日常学习和工作,在新时代征程中续写辉煌。


对话千古一帝,激荡文化自信。面对“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数千陶俑阵列森严、气势恢宏:前锋轻装步兵俑身姿矫健、神情专注,似随时准备冲锋陷阵;主体部队排列规整、陈列有序,尽显秦军当年的赫赫威严。每一尊陶俑神态各异,或神情坚毅,或目光深邃,仿佛在无声诉说着那段金戈铁马的壮阔岁月。团队成员缓步前行,时而驻足凝视,细细端详陶俑的细节。从发丝的雕琢到铠甲的纹路,从手势的姿态到面部的表情,惊叹于秦代军事制度的严明、手工业的精湛、文明的磅礴生命力。这穿越千年的凝视,不仅是对过去的惊叹,更是对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刚健有为精神的深刻认同与自豪。


光影重现风云,青春共鸣抉择。“中国不打中国人”的口号随北风裹挟着飞雪扑面而来,张、杨二将跃上吉普车顶,声泪俱下劝阻请愿群众。实践学习的尾声,成员们观看了《12·12》西安事变实景影画剧,生动还原了西安事变全过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艰难抉择。团队成员“亲历”历史事件,深刻感受到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的英勇无畏,以及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所展现出的智慧与担当。


西安,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与文明基因的土地,以其深厚的红色底蕴与悠远的历史回响,为团队成员们上了一堂深刻实践课。此次实践学习,团队成员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深刻感悟到革命精神的力量与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终将化为新时代奋斗路上的底气与动力,指引大家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前行,用矢志不渝的信念与脚踏实地的行动,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奋斗华章!